来源:报社 7月12日晚,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现场展演在安庆开唱。此次展演于7月12日至15日分5场进行,来自全国19个省份、2个直辖市共34个剧种的91个个人项目和16个集体项目参加。展演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庆市人民政府主办,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执行。7月16日晚,将为优秀节目代表举行佩花仪式。
7月12日晚,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现场展演在安庆开唱。 见习记者 刘丹 摄
“长江水一去不回转,春夏秋冬年复年……”随着一方戏台上鼓声响起,在锣与镲的一唱一和间,首场展演在豫剧《骨肉恩仇·长江水一去不回转》选段中拉开帷幕。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荡气回肠的唱腔,悲戚处令人落泪,愤慨处令人握拳,带领观众走进孙淑云寻子的苍凉心境。
随后,汉剧《未央宫·斩韩信》、川剧《扈家庄》、黄梅戏《渔网会母》等相继登场。台上,一个个经典戏曲人物淡妆浓抹,在小演员们的演绎下跃然舞台;台下,观众连连称奇,不时发出赞叹声和热烈的鼓掌。
作为稀有剧种孝义碗碗腔的第二代传承人,今年13岁的李新杰首次参加“小梅花”比赛,挑战名段《三岔口》选段。只见他身段走势干净利索、帅劲十足,飞脚上桌时行云流水,将武场酣畅淋漓的打戏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说:“希望通过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手PK,学好戏、演好戏,把孝义碗碗腔这门艺术传承好。”
表演秦腔《挂画》的杨佳欣今年15岁,来自县级院团的她已学戏多年。“秦腔很考验一个演员的功力,凳子功、转手绢等等。我几乎每天都在练功场拉戏,希望通过我的表演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秦腔的魅力。”
12日上午的彩排中,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学生韩梓锌表演的是黄梅戏的经典剧目之一《渔网会母》。刚满18岁的她台风稳健,扮相大气,出场的台步和身段将中年妇女的模样刻画得十分逼真,赢来了现场的一片喝彩。“这段戏既包含大量做功,同时又有繁重的唱功,对演员的要求比较高。”为了此次登台,今年18岁的韩梓锌在排练中反复揣摩人物,对角色打磨了一年多。
参加展演的还有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的周梦姚和梁景怡。17岁的周梦姚参加的是第二场展演,表演黄梅戏《扈家庄》。“不仅要学唱腔,还要练习翻身、涮腰、枪花……”周梦姚掰着手指头,一个一个说着她的练习“重难点”。“除了日常加紧训练,平时每天回家都会练一练。有机会和这么多戏曲演员同台竞技,不仅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也开阔了我的眼界。”周梦姚说。
“作为经典武旦剧目,《扈家庄》很‘吃功’,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要信手拈来。想演好、演出彩非常难,以黄梅戏形式演绎更是挑战不小。”周梦姚的指导老师杨洛宁认为周梦姚演出了“扈三娘”神采和味道,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其实戏曲艺术都是相通的,地方剧种想要百花齐放,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能发展。学习《扈家庄》这出戏,就是希望孩子以能文能武实现全面发展,今后成长的道路更加广阔。”杨洛宁说。(见习记者 刘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