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2000多年前的「豆」不是吃的,而是……
说到“豆”你会想到什么?杂粮?种子?但在古代“豆”最初并不是食物的名称而是一种容器央视新闻联合全国博物馆推出文博科普产品《文博日历》今天,一起来认识银豆此“豆”非彼豆
是食器也是礼器
“豆”
在现代人的认知中是一种食物但在古代
“豆”是一种形如高脚盘的盛器
古文字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小篆中“豆”如其形一足、一柄、一盘、一盖
是典型的象形文字
豆的出现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一度盛行早期的豆用来盛放黍(shǔ)稷(jì)后用来盛放腌菜和肉酱等是贵族们宴饮时
使用数量最多的盛器之一
△ 仲姞(jí)豆 齐文化博物馆藏
两周时期青铜豆逐渐成为重要的礼器与鼎、壶等配套使用
甚至出现“无豆不成礼”的说法
“禮”(礼)字由表示祭祀的“礻”旁再加“豊”(丰)字构成。豆中放置禾苗或美玉构成的“豊”(丰)字,体现了祭器“豆”在祈求丰收祭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从“盒”到“豆”
它是丝绸之路见证之一
古代的豆一般为陶制或青铜材质这件出土于西汉齐王墓的银豆不仅用当时稀有的银打造
整体造型也颇具异国风情
银豆的主体是一个扁球形的银盒盖与盘均装饰形如花瓣的纹饰花瓣尖端相对,交错排列
这种纹饰与造型都符合波斯器物的特点
盒盖上有三个体态小巧的铜质兽钮细节刻画精细,憨态可掬银豆的底座为铜制喇叭形银豆内部清晰可见
青铜底座与兽钮镶嵌的痕迹
它可能是波斯人制造的一个银盒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辗转来到西汉的齐国王宫或是因为不符合中国传统的使用习惯在加装了三个兽钮和一个底座后
变成了中国人惯用的豆
波斯器物装饰风格和中国青铜器铸造工艺两种古老文明在它身上完美结合
是我国对外贸易、对外交流的见证之一
2000多年前
作为最早的“丝路使者”之一这件银豆来到中国2000多年后它承载着中国文化多次出访海外向世界讲述着中西文明之间
交流与融合的灿烂往事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点赞点赞点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