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街头遍地是“鹅”?回头率相当高!重要提醒:有人已上当→
提高警惕,牢记“没有免费的馅饼”。最近不少网友发现
上海街头上
很多人手上都拿着
一只“网红鹅”
这些“网红鹅”从哪来的?
很多网友在社交平台表示
扫码就能送
这样的“地推”活动
广州也有不少
有网友表示怀疑
这是什么骗人的新路数吗?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类毛绒玩偶
正成为吸引公众
“扫一扫”不明二维码
或交出手机控制权的新诱饵
下载APP就送?
要入群才行!
在一家商场门口
某App推广摊位前的横幅写着
只要下载
不实名、不注册、不群发
全场礼品免费
而礼品只有一种就是“网红鹅”但年轻人和孩子对其兴趣尤其浓厚
摊主表示要玩偶就得先下载App
记者尝试发现App通过正规的应用市场下载过程并没有异常但是,下载完毕后若想获得大白鹅并非摊主所说的“不注册、不实名”而是要经过登录、游览App上的视频等操作此外,用户还需要扫描指定的二维码加入有“助手”负责的群
由于整个过程较为复杂于是大部分参与者下载App后主动将手机递给了摊主代为操作
操作者同时操控多台手机公众基本看不清到底被授权了哪些信息就已入群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记者拒绝摊主帮忙操作但摊主却不耐烦地表示“这样无法验证你是否是新用户,不能送礼品。”
摊主的这个二维码有何秘密?
记者离开摊位后再扫描发现不能正常打开微信也发出安全提示可见摊主提供的二维码并不安全
“扫一扫”摊主出示的二维码,微信页面显示了提醒
记者还查询了相关App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等,没有找到“下载送礼物”等官方活动。
网络安全专家陈豪(化名)了解了记者的遭遇后表示,目前无法判断这是否为官方活动,不过让陌生人操作自己的手机,是存在安全隐患的。
无独有偶市民龙女士也遇到过相同的“套路”
龙女士称,自己在某商场结账时,一位自称某银行的推广员表示,只要下载该银行的App,就可当场享受“200-100”的优惠。
动心的龙女士下载App,并将手机交给推广员操作,经过登记、人脸识别等不少环节后,她被告知不符合优惠条件。
我查看了手机,确实是银行的官方App,但回想他让我做的人脸识别和授权,又有点后怕,不知道到底授权了什么。再说,如果是银行的地推人员,为什么不穿制服也不在银行呢?龙女士直言,当时大意了,不该被“200-100”的优惠所误导。
警示:当心上当
还要小心别成“帮凶”
不论是“授权入群换玩偶”还是“下载App换优惠”将自己的手机控制权交给他人并允许“授权”都是安全隐患不小的操作???
1. 用户将自己的手机交给摊主后,操作过程涉及数次“授权”,但消费者很难知道自己到底被授权了哪些信息,以及授权给了谁。这些“主动”交出去的信息将被用在哪些方面,用户不得而知,后患不小。
2. “入群领红包、看视频、做活跃用户”本身就涉嫌“刷单”。警方曾反复提示:“刷单是骗局”。
3.今年已经出现了犯罪分子利用玩偶诱导公众交出手机控制权,让公众无意间成为诈骗“同伙”的案例 ↓↓↓
上海警方介绍,市民小高在商场上班时遇到3名自称是某文具品牌的推销员,正在推广该品牌的兼职广告链接,只要用小高的手机在其某个50人以上的微信群内转发链接,就可以赠送一个毛绒玩偶。小高粗略看了兼职广告的微信贴文,发现与对方说的一致;又被对方鼓动可以随意挑选玩偶,就同意对方建议,将手机交给对方操作群发。待其挑好玩偶,对方也将手机交还给了他,并以不能撤回为由,将该条广告的转发记录删除。小高怎么也没想到,所谓的兼职广告贴文背后其实是诈骗分子精心包装过的网络刷单诈骗App下载链接,“推广人员”则来自电信诈骗的“引流”团伙。之后,小高转发链接的群聊中有人因此上当报警,警方顺藤摸瓜找到了小高,他才发现自己做了诈骗分子的“帮凶”。
可见将自己的手机交给对方并且加入不明来历的群存在诸多风险
在中国银联发布的《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中,同样提到“有优惠促销的二维码都会尝试扫”是典型的不良支付习惯,会大大增加当事人被诈骗的概率。
据了解,目前“有优惠的二维码”变得更加隐蔽通过“网红”玩偶、商场优惠等掩饰让部分公众放松了警惕可终究是“换汤不换药”所以小伙伴们仍应牢记不要将自己的手机交给他人操作更不要随意下载、授权入群、点击不明链接
(封面表情自取)
来源:上海网络辟谣、新闻坊、网友评论、青春上海、青春浙江
还是要当心 现在的手段是闻所未闻
页:
[1]